大觉寺坐落在北京西郊阳台山东麓,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禅宗寺院,是西山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处寺院。大觉寺始建于辽咸雍四年(1068),初名清水院,是金章宗时期“西山八院”之一。后明宣德三年(1428)扩建重修,定名为“大觉寺”。明正统十一年、成化十三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重修。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对大觉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和扩建,形成了大觉寺现有格局。乾隆十二年(1747),又重修主要殿宇。20 世纪30 年代,山门被雷电击毁。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,对破旧的建筑进行了多次维修,并进行了有力的保护,今天已基本恢复了明、清两代寺院建筑的面貌。
大觉寺坐西朝东,保存辽建筑“朝阳”之俗,依山就势,步步递高。全寺有殿堂九处,建筑布局大体上分为中路、北路和南路。院内中轴线长约四百米。山门内有一长方形水池,名功德池;过池有钟、鼓二楼南北对峙;再往后,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无量寿佛殿、大悲坛、龙王堂等殿阁依次坐落。其中,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无量寿佛殿,是明代的遗存。龙王堂是全寺最后、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筑,楼前有高15 米的覆钵式白塔一座。寺的北路为旧时僧舍,包括方丈院、北玉兰院、香积厨;南路亦称行宫,是由四宜堂院、憩云轩、领要亭及山石、泉瀑组成的园林式建筑,均系清代雍、乾年间所建。
1979 年,大觉寺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,2006 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