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北部。此地建校前为清康熙时创建的熙春园。道光二年(1822)熙春园分为两个园子,西部为近春园,东部以工字厅为中心依然称作熙春园,为圆明园的附属园林。咸丰时改熙春园为清华园。1909 年8 月,清政府将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,作为游美肄业馆馆址。1910 年11 月改名为清华学堂,即后来的清华大学前身。
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:宣统三年(1911)至1912 年建造的清华学堂、同方部等,1919 年至1925 年建造的大礼堂、科学馆、体育馆、图书馆(等),1931 年至1933 年建造的生物馆、化学馆、图书馆(扩建部分)气象馆、校门、机械馆、电机馆以及明、善、静、平、新“五斋”学生宿舍。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反映了西方近代学校建筑在中国的演变过程,建筑风格具有典型价值,艺术水平较高,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比较优秀的建筑作品,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
1990 年,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,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 年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